深度长文:物联网云平台产业研究总结


19年梳理放在今天看AI和chatGPT,一样有参考性,AI跟IoT都是个技术范式,最后需要在技术边界里,去落地到具体的产业+场景,它是产业+AI,不是AI+产业。


2019年10月微软发布了一款折叠手机Surface Duo,在这款颇具象征意义的产品上,微软选择了Android系统,面对质疑,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的解释是:操作系统不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层,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应用程序模型和体验。相对于开发者究竟是在写Windows应用程序还是Android程序,更关键的是他们将如何为Surface Duo和Surface Neo编写应用程序,因为这将涉及到微软的发展路径……到了2019年,我们认为,设备已经不再是计算体验的中心,这一概念已经没有意义。未来是云动力,如果有的话。



1
当下处于什么时间点上?


这是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对往后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段的定义,有种各样的概念和说法,如AI时代、产业互联网时代、IoT时代,5G时代,后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和理解。当然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这些概念里面,毕竟谈概念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探讨问题,没有对错。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公司造的概念,显得不够全面;5G是个阶段性的技术,后面还有6G7G,不足以定义一个时代;它们似乎都不具有更大的普遍适用性,另外还有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这个事有点远,这里暂时不做讨论。


个人更倾向于AI+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或者叫万物互联的说法来思考,IoT把连接拓展到物这个范围更广的因素,同时它是落地到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模式。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互联网解决人与信息的连接,而IoT则更深一层解决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互联互通的问题。


AI是先进的生产力,IoT则把可以联网的事物都连接上网络,更多接入网络的设备在线的网络协同,产生训练AI的海量数据使AI更智能,而AI反过来不断提升网络协同的效率,AI和IoT这两个互相促进的双螺旋定义的下一个时代,是AIoT时代。云、区块链、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则在侧面促进AIoT这个双螺旋的主系统的上升。


从某种角度讲,近二十几年的互联网,主要是用电脑(PC互联网)和手机(移动互联网)这两个设备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而已,未来海量设备接入网络后,对整个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会带来多深远的影响,2020年我们可能刚好站在这个转折点上?


2
宏观环境


经济下行,政策利好,社会转型升级,技术是最大的变量和驱动力。总的来讲,当下变化迭代加快,转折点突现,新的AIoT类应用等待爆发,经济和社会环境特别是武汉病毒疫情的压力也给产业应用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契机。



1


技术

当下整个市场宏观环境,技术是最大的变量和驱动力,2019年5G正式商用,2020年5G的落地,移动通信标准的迭代促使各代标准融合统一,各国家各行业的通信产业参与者以及使用者能够统一标准下创造行业价值,5G将是AIoT时代的起点。


弱AI在各行各业也得到广泛的落地,随深度学习算法改进,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步入全方位商业化阶段。芯片技术投入逐渐增大,云端技术也已经足够成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目前市值也有1600亿美金,差不多是4个小米,最高估值3000亿美金。支撑IoT模式的相关技术基本都已经足够成熟,2020年可能会是各种创新技术融合推进IoT应用开始爆发的一年


IoT相关技术,大部分技术距离稳定期基本在2-5年,而IoT平台则需要5-10年的时间,IoT integration(物联网集成)、IoTconnectivity services(IoT连接管理服务)正处在复苏期阶段。


IoT gartner技术曲线


5G技术正处于期望高峰期,但距离稳定期时间不长,在2-5年。


新兴技术gartner曲线


5G的第一阶段应用场景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会在今年大规模应用,第二阶段是URLLC高可靠超低延时通信,第三阶段的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则会促进海量机器的连接,这是万物互联真正的起点。

5G主要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多项技术距离稳定期在2-5年,其中speech recognition(语音识别)已经接近稳定期,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处在低谷期,但从目前各行业的使用看,视觉会很快到达爬坡期,当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人工智能gartner曲线



2


经济

2019年三季度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速6.0%,比二季度放慢0.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6.1,加上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增速极大可能会降到5%以下,经济增速进一步放慢,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特别是传统制造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


物联网行业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物联网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根据GSMA数据显示,2018年,物联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达1750亿美元,占GDP比重的0.2%;从行业来看,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最大,高达920亿美元;从国别来看,物联网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位居第二,达362亿美元。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也会反过来推动物联网行业的进步,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对全球的经济影响达3710亿美元,占GDP比重将增加至0.34%。同时物联网成为增强内需的重要手段,2019年IoT行业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逆势上涨。

物联网对全球经济影响


2020年至2035年期间,全球实际GDP将以2.9%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如不部署5G,全球的增长率是2.7%),5G将贡献0.2%的增长率,5G为年度创造的年度净值达贡献达2.1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也影响最大,每年大概1.3万亿美元。



3


社会

消费升级:2019年中国人均GDP破一万美元,中产人群对产品强调品质、效率和体验,同时对个性化的需求突出,这也意味着整个制造业需要新的改造升级,生产更好品质的产品,提高自动化和网络协同的水平,提高生产柔性以适应小众化和定制化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2019年的出生人口预计1100万,到2023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24年达到20.3%,我国从抚养儿童的时代迈入抚养老人的时代。


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浪潮正在全世界各行业掀起一场变革,如果不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就要面临巨大风险,随时会死掉。


新冠型肺炎:新型肺炎的影响逐步扩大,疫情将促进政府治理将更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机遇,或将催生新的业态,对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4


政策

政策层面,当前对AIoT相关的行业,5G、AI、芯片等都是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未来国家的竞争,大部分就是技术层面的竞争。


3
市场情况


物联网市场规模巨大且碎片化,产业链跨度大落地成本高,产品综合体验差,物联网云平台产业链的核心竞争维度,落地到垂直产业细分场景的应用创新是机会点



1


市场规模

2018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1万5千亿元,2013-2018 年环比增长25%,到2022年将超2万亿

数据来源:前瞻研究院,36氪研究院  


2018年全球联网设备接近180亿,IDC预测2020年全球将超过250亿台设备联网, 同时在网用户将达44亿人。据麦肯锡咨询预测,2025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


"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外延,互联网是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设备将人联网,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人类每一次连接方式的改变,都会催生出一批巨无霸型的企业,在数十亿连接量的语音网时代,产生了AT&T这样的百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在实现百亿连接的PC/移动互联网 时代,产生了如IBM、微软、Google、BAT这样的千亿美金级别企业;而物联网实现的千亿连接量一定会诞生出下一个巨无霸企业。 

"



2


市场趋势

智能硬件从2014年开始大规模创新,经过这些年的沉淀积累,同时因为语音识别技术的成熟和智能音箱的普及,智能家居场景的智能硬件价值也逐步体现出来,应用层的To C商用将于2020年大规模爆发。 而To B领域的使用已先于商用阶段开始成规模使用,而目前也是布局to B端物联网领域的时间节点。应用层会产生出的一系列新商业模式,目前还处在萌芽阶,存在很多机会。


平台层是物联网产业链构成的核心关键环节,硬件在物联网带来的价值占比将逐步减小,预计会是10% 左右。随着5G的开启,各种创新类业务的大量增加,运营商的管道价值在物联网大生态的价值量比例会减少,必须通过应用软件或服务创造大部分的营收。这也是为什么各大运营商很激进的成立各种终端和5G产业合作中心的原因,如果不在应用上引导产业,运营商很难避免被管道化的命运。



3


市场特点
  • 长尾市场

物联网本质是一个长尾市场,行业分散碎片化,定制化需求多,缺乏规模效益。物联网类型的公司,需要考虑怎么抽象需求聚焦垂直行业细分场景,做标准化可复制的应用,才能把规模化做起来降低成本,单纯做解决方案定制类的物联网公司,就是外包公司,很难长得大。


  • 模式重

产业链条长,完整落地一个应用需要从云管边端各个方面都要了解,以C端的智能硬件为例,需要从硬件生产制造、库存管理、软件开发、互联网的运营、渠道开发,甚至是线下渠道,链条极长,对人才和组织能力要求也高。不像纯互联网公司,以Google为例,他的核心产品就是一个搜索框, 软件抽象化程度高,没有物理限制,边际成本低,前期几个人就可以开始应用开发和运营,很容易形成规模化和网络化。所以如何定位自身核心优势,整合产业链的资源,对物联网公司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


市场问题
  • 标准不统一

各个物联网平台标准不统一,硬件和场景的互联互通受到阻碍,导致设备落地到场景的价值不高。发展物联网使用多种技术,设备兼容是目前最大问题。


  • 落地成本高:

融合芯片、硬件、软件、云、AI,技术跨度大,同时要涉及生产制造和线下的运营,环节多,产业链的分工成熟度低,导致落地和运营成本高。


  • 体验差,主要有三个原因:

组织:IoT团队一般大部分是两个行业的背景,硬件制造和互联网,硬件行业讲究成本和严谨的项目管控,互联网需要快速迭代试错,互联网思维和硬件制造思维方式在执行上是冲突的。互联网团队在硬件制造上通常品质不好,硬件制造团队在互联网端的体验和对用户的理解又比较差,物联网应用上要平衡和利用好这两种思维方式来提升体验。物联网需要产业和用户场景思维主导,Jawbone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挺有参考意义,总的思路是不用太care系统的软件还是硬件,多思考用户需求场景和自身想要提供什么服务,软硬件只是载体

视频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12058?p=17 。


业务:物联网必须要落地到具体的产业场景,大部分物联网团队对垂直行业需求的了解不够,产业团队对物联网技术也不懂,产业和技术有较大的鸿沟,导致做出来的物联网产品在实际应用的价值体现不出来。 物联网虽已应用于多个行业,但现在只是简单的将设备进行连接,如何能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应用,是行业内应思考的问题。


技术:由于传感器的种类众多,尽管整体市场很大,但是在很多细分领域中不具备规模优势,因此成本下探的空间较少。传感器的精确度有很大提高空间,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不准确,对上层应用的使用价值会大打折扣。


4
物联网客户与需求

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消费类、商业类和政府类。市场需求碎片化、定制化、专业化,对客户来讲,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行业客户。



1


制造厂商
  • 产品升级(消费类)

提高产品品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


硬件产品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提升体验,并通过产品在线化获得更深刻的用户洞察, 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新机遇实现增值服务的变现。


因中间渠道路径越来越短,生产制造商越来越多的直接触达到消费者,需要新的产品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服务,这是制造商本身就不擅长的。


  • 制造流程(商业类)

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人工替代,提高生产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提高产品品质和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


垂直行业(商业类)

垂直行业按属性可分为以下十大类型行业:

各个行业的具体需求不同,总的来讲,传统行业需要通过物联网解决行业痛点、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管理效率、人工替代、降低运营成本等,从而推动转型升级,下面以线下共享零售共享抓娃娃机为例,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传统的投币式抓娃娃机改造成在线化的物联网设备:


  • 实时监控设备,确保稳定运营,减少设备运营管理人员,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 通过实时视频技术,提供远程抓娃娃机服务,拓展市场空间。


  • 实现在线化移动支付,保证资金安全,提高支付的便捷性和转化率。


  • 提供H5或小程序用户入口,获取用户数据,利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策略,实现从传统运营到互联网在线化运营的升级。




3


政府,公共事业(政府类)

构架物联网行业的应用案例,完成国家物联网案例建设指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政务和公共事业管理水平,以下是应用举例。

政府类物联网应用


5
物联网云平台竞争情况


物联网PAAS平台竞争激烈,是大公司角逐点,周期长投入大,创业公司机会不大,因各大巨头的排他竞争,行业标准很难统一,在各个PAAS平台做中间PAAS云平台和一站式物联网SAAS解决方案应用创新是机会点



1


物联网PAAS云平台的分类

物联网PAAS云平台,主要有几大类型,互联网公司、通讯设备厂商、运营商、垂直行业厂商、创业公司。

竞争深广度分布

  • 通讯设备商

通讯设备公司一般都有比较好的硬件和2B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华为比较特别,覆盖行业和客户群极广,技术端从芯片、系统、云都有完整解决方案,业务端也自己构建to C端到端的智能硬件产品。受贸易战影响,以19年一季度手机出货量为例,华为手机国内市场同比增长41%,在其他IoT to C端的领域,华为的模式同样可以复制。IoT类to C的产品的竞争,除了小米,华为可能更可怕。

19年一季度手机出货量

  • 运营商

运营商利用自身用户和渠道,面向各个行业推广解决方案,在设备连接层连接数量上有比较大的优势。先做广度,行业深度上并未做深入,运营商的渠道思维并是否适合做开放性的PAAS业务,还是值得探讨。


  • 互联网公司

大互联网公司是大数据大平台的思路,核心逻辑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数据和用户,阿里IoT、amazon IoT、小米即做PAAS平台也构建to C端到端入口级的产品应用,如智能音箱。腾讯只专注做PAAS平台的服务,内部有多个IoT平台,腾讯连连、微信互联、QQ物联,但似乎投入度不够,腾讯也多次申明不会自己做硬件,2C端的智能硬件产品基本也都是在做尝试,但都做未大力投入。个人认为,不像华为和亚马逊类公司亲自投入精力做端到端的物联网应用,可能很难做好PAAS平台这个事情,至少到目前为止,腾讯的IoT平台做得都很一般。


  • 垂直行业

垂直行业背景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利用对行业的深入理解,深耕行业应用,如海尔的COSMOPlat和西门子的MindSphere工业互联网平台。


  • 创业公司

创业类公司行业主要集中在2C的智能硬件、智能家居,2B的智能建筑,各大声称做PAAS平台的公司,基本上也构建了各个行业的SAAS化解决方案。毕竟对创业类型的公司,做解决方案是目前活下去的现金流。



2


PAAS平台定位和产品路径

PAAS平台有两种定位和两条产品路径:

PAAS类的平台的两条路径,一是巨头自顶向下的顶层设计,大平台整合资源和拉拢开发者,成本高周期长而且对组织能力要求极高,就物联网行业目前的成熟度和产业链条长协作跨度大的特点,这条路径很难把产品的体验做好,需要足够的耐心。


二是做细分行业细分场景的解决方案,通过解决方案的实际落地,赚到钱把团队养好同时又能深入地理解行业,再回来把业务抽象做PASS平台,这条路径的难点在于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赚钱太容易而且维护成本又高,要做通用的解决方案服务需要很大的决心,下面说说这条路径。


类似小米的逻辑,小米很少说自己是PAAS平台,它更关注的是每一个智能硬件单品都能否给用户提供足够的价值,能否卖出去产生利润,当这些产品连接量级起来之后,它自然就成了一个智能硬件PAAS的云平台。


每一个垂直行业垂直场景的行业解决方案,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如智能家居PAAS类的平台,相对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各类端到端解决方案应用上演化和抽象出来的平台成功的概率会更高。对于中小的创业公司来讲,做端到端完整解决方案再抽象出来做PAAS平台是条更好的路径。要有做PAAS的野心,但是要从更小的点落地,PAAS可能是结果,不是目的。



3


创业型云平台案例

  • 特斯联

特斯联的模式更像是建筑行业的定制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单价高、定制化,后期维护成本也高,这类型发展成为PAAS大平台的概率不大。


  • 涂鸦智能

涂鸦智能比较像阿里系生态搭建的模式,同时自己也做行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服务,对于中小型公司,生态式的搭建PAAS的方式并不靠谱,物联网行业模式的可复制性低,生态协同的难度也高。


  • 机智云

纯PASS类业务,不够成熟,产业链协作分工未完善,靠提供基础服务盈利的模式也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所以你看机智云从PAAS的定位,现在也做了共享零售的SAAS解决方案,单独做PAAS在现在这个阶段,没有大的资本根本养不起团队。


6
PAAS平台的机会点切入点

1


机会点
  • 大PAAS云平台的中间平台

智能家居智能灯泡为例,对产品制造商来讲,他希望的是这个灯泡,能被尽可能多的智能音箱兼容,这意味着他可以获得最大的潜在购买客户群,购买者也省了去确认产品是否兼容的问题,中间平台要做的,就是在各大平台做中间的语言翻译器。虽然像亚马逊、苹果、谷歌和Zigbee联盟联手制定智能家居新标准,但是通常不会这么顺利,毕竟这种类型的联盟在IoT的历史上也不少见,利益的冲突决定了这个事情不会太顺利也不会很快。


  • 细分场景SAAS

物联网是个很大的概念,它只是个技术模型,最后的落地需要落地到各行各业。物联网长尾的碎片化定制化缺少规模的特点,并不适合做大规模的商业化,物联网应用天生就是要与这些特点做对抗。所以在做物联网产品的时候,一定是做垂直行业细分场景的点,以点带面,同时把产品的通用性做好规模做大,如停车场的车牌识别,而不是以面带点,一上来什么都能做的公司,每个点都会做的很普通。


  • IoT微信小程序

大部分的物联网产品都没必要做APP,特别是市场定位就在国内和2C的智能硬件。2C类的如果不是入口级的产品,使用频次低、强度不够,需要跟其他的设备结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接入IoT超级APP或者做个简单的小程序是个更好的选择。2B类的解决方案,除了B端管理侧少数操作,到用户端的应用,都可以不需要APP,比如停车场的缴费。基于微信小程序IoT的能力,很多没有开放或开发,社交流量对IoT产品的加持,还有很大的空间。



2


对大行业的选择

基于PAAS为目标的公司,对细分行业的选择,最好是通用性高,市场规模和接入量级足够大,最好是2B又能够2C的领域,当然这些行业竞争也极为激烈。按行业区分大概可以分为10个行业,对行业的选择,不必拘泥于行业边界。


聚焦在云平台的定位,打破行业分类边界,模式都是相通的,只是行业知识不同,更重要的是落地细分场景和细分客户群,重点关注下面四个行业:


物联网PASS云平台系统架构和行业


制造:行业足够大需求强度高,市场容量最大,产品智能化(智能硬件)门槛比较低,适合切入,而工业互联网则有更大空间。


家居:模式成熟,好落地,但竞争激烈,基于老龄化的趋势,家居的养老的细分场景是个很不错的机会。


零售:行业足够大,线下零售转型变革的压力大,共享零售是个很不错的切入点,足够成为一个大产品,下部分会继续讲。


农业:农业是涉及到社会和民生的大问题,国家层面关注多,政策支持也多,以色列、欧美、日本也有成功的模式,但在国内的落地还需要时间,目前主要还是靠政府和政策在驱动,可以长期关注。




3


共享零售的切入点

共享的本质是不占物品但是可以享有物品的使用权,以提高物品的使用率,相对于占用物品来讲,它能提供的服务更为重要,这里聊下思路,暂不做深入分析。

"

所有能被共享的东西都会被共享

                            Kevin Kelly

"
  • 共享零售

共享的概念,总结起来就是以下三种模式,C2C的共享,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无人零售销售产品,共享租赁销售服务,我们把这两个定义为共享零售,这里重点关注共享零售,共享的话题比较有意思,以后可以继续聊。


  • 为什么是共享零售SAAS

用户触点:共享零售的B2C模式,可以直接触达C端的用户,这意味着它是获取用户和流量的入口,共享自行车的竞争,很大部分是对用户入口的竞争,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入口的竞争。


产品形态:对于做云平台定位,共享零售类的产品,云端的服务模式都差不多,区别是硬件本身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一个抓娃娃机和共享按摩椅的云端实现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这种相似性很容易抽象出共性从而达到更大的规模效应,对于组织和团队,也不需要在方案的定制化投入太多的精力,避免成为解决方案定制化商。


市场规模:思考有多少产品是可以被共享?物质越丰富越高个性化表达程度越低,对占有的欲望越少,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共享电源,大部分还是因为它的触点不够多。零售也有多少人工是可以用机器替代掉的,这次武汉病毒疫情会加速人工的替代?另外对标下日本,有多少卖各种各样的零售机?

分工清晰:硬件和云平台的边界分工足够清晰,意味着硬件运营商和平台商有足够互利共赢的空间,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有能力或者需要从硬件生产制造到运营都自己做,像共享自行车和共享充电宝可以,但是共享按摩椅就做不到。


设备商云平台分工协作


  • 共享零售可能的产品路径

品类的拓展:共享按摩椅、抓娃娃机、共享体脂秤、共享纸巾机,共享棉花糖机等等。


C2B模式:在线T恤定制,通过远程直播,实时生产定制个性化T恤。


在线化: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在线抓娃娃机。


形态的演变:从设备单点共享到面的共享,如无人零售小店。


C2C:共享零售柜(类似快递收发柜)的C2C的一手和二手产品的买卖和交换。



7
行业盈利模式

物联网云平台的盈利模式,硬件是为了做产品配套,比如5G的网关和蓝牙WiFi 等联网接入模块,解决方案是目前阶段物联网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模式,特别是一站式的解决方案,靠PASS提供平台服务的盈利模式是很有吸引力的模式,但是在现阶段还不是足够成熟。


end



首页    深度长文:物联网云平台产业研究总结
创建时间:2023-10-18 18:53
浏览量:0
收藏